提供給準備考公職者、初任公務員者公務員職務、生涯規劃及公務員工作技巧分享
現在這篇文章,就是要介紹正式著手商調流程之中各個階段的情形和因應的提醒。我前一次商調已經是 2017 年前後的事情了,這期間行政院人事總處在整個商調投履歷、應徵及通知之中,推動不少電子化作為,ECPA變得非常方便,讓過去還要自行影印、蒐集準備資料投履歷的麻煩過程大幅簡單化,真的棒棒!
商調、面試相關的文章音頻有一堆,全都整理在這理:公務員商調面試選缺總整理
提供給準備考公職者、初任公務員者公務員職務、生涯規劃及公務員工作技巧分享
現在這篇文章,就是要介紹正式著手商調流程之中各個階段的情形和因應的提醒。我前一次商調已經是 2017 年前後的事情了,這期間行政院人事總處在整個商調投履歷、應徵及通知之中,推動不少電子化作為,ECPA變得非常方便,讓過去還要自行影印、蒐集準備資料投履歷的麻煩過程大幅簡單化,真的棒棒!
商調、面試相關的文章音頻有一堆,全都整理在這理:公務員商調面試選缺總整理
當上公務員、高普考的三年限制轉調期滿之後,商調考量就開始跟著我們了,因為這是維持公務員身分又可以換工作的最常見的方法(見多識廣之後就會看到別種方法XD)。
商調對於還沒有經驗過的人來講,應該常常有著各式各樣的疑問,有時又不太想先讓機關的人知道自己要離開,因此在機關內也不敢跟同事或人事詢問,克莉爾還發現自己在ptt公職版唯二發過的文章,全都是十幾年前跟商調有關的蠢問題XD。
恩不過十幾年後的現在,我已經是商調經驗頗為豐富的人拉!整個公職生涯我總共待過5個機關,也就是成功商調過4次,因此這篇文章就來就談談「商調」這個比公務還讓人困擾的議題吧,只是寫著寫著字數又爆棚了Σ(っ °Д °;)っ,商調會分成上下篇,有關「面試」相關的部分也會有專門的主題跟大家分享!
👍👍想要加強商調速度、面試很緊張、不曉得怎麼回答才加分,可以預約我的模擬面試服務喔➡️模擬面試預約點此
順便跟非公職的讀者科普一下,政府各個不同機關都像是一個個獨立的企業一樣,從A機關調職到B機關,並不是用「申請」的,而是像民間工作一樣,要在政府機關的求職平台上面找適合自己的職缺、投履歷、面試,跟民間唯一的差別,就是在民間公司你想拍拍屁股走人,不需要雇主同意,而在政府機關裡,若想調到別的機關,還得要先經過現任機關(也就是現任雇主)的同意。
公務員在職業自由上相較是很受限制的,規定的理由應該是擔心國家社會遇到危急的時候,機關沒有因應的人力,例如現在(2022年5月)如果區公所跟衛生所的員工全部跑光,基本的疫調就會出狀況。但這種現任機關擁有阻止公務員調職的權力的制度,卻很常被濫用,反而讓管理者不用去面對、檢討自己管理失能、分工不均所造成的人力流失;更有甚者,竟然把這個權力當成霸凌的手段。
此外,公務員考上之後,除非是一條鞭制度(例如人事、會計等)下的人員,又遇到特殊情形(組織改造),否則是不會跨機關之間的調動的(因為一個機關就是一個獨立的企業),頂多只有內部單位內的職務調動,所以如果自己沒有嘗試商調,在一個單位待到退休、至死不渝也是可能的。
過去都認為公務員的性質是穩定、安逸,確實老公務員也不乏許多從一而終,從來沒有換過單位的人,不過大家看克莉爾的經歷就知道,我絕對不是這樣的人。所以我要跟大家分享商調的優點。
其實政府機關的業務可以說是五花八門,非常多層面,可惜的是部門間與部門內分工很細、機關的本位主義也很重(這是我的業務、那不是我的業務),不同機關之間往往也不太知道別人在做甚麼,在同一個機關待久了,很容易以為全世界就是這樣了、還會以為自己做的事情就是天一樣了不起。
其實政府業務超級多元,有服務民眾的、有常辦活動的、要寫文案的、要接觸記者媒體的、要交際應酬的、要研訂法規的、要政策規劃的、要國際交流的、要採購跟廠商互動的、要維護或剝奪民眾權益的,你可能是面對特定產業記者議員外國人新創業者嗷嗷待哺的弱勢,唉一大堆我就不舉例了。
到不同機關可以讓自己擺脫本位主義,學習用不同層面換位思考,可以讓你更能夠與他人溝通,學習不同領域的業務,也可以知道「世界很大,原來世界上有人在做這些事、原來他們是這樣做事的」!這會讓你漸漸變得謙遜、博知又開放,而這在職場上是很好的人格特質。
而很多人在職場上困住的原因,可能就是放錯位置了,還讓你以為自己沒有價值,例如喜歡服務助人,結果卻去研訂法規;個性保守謹慎,卻去舉辦活動….。而有時候主管也不一定有能力發現你適合或不適合甚麼樣的工作,那靠著調動去探索及爭取機會,就是一個方法。
相關文章:選缺前你要知道的心態
在同一個單位待久了,手上總是累積一大堆雜事,日復一日面對類似的民眾問題、回答一樣的答案,每個禮拜填報一樣的表單,套一樣的舊稿件,每天一樣的生活如果已經很無聊很乏味很倦怠。
換機關的好處就是,你必須學習新的業務、新的單位風氣、了解新的法令規章,一定至少有好幾個月的時間不會覺得無聊。
公部門是一個大體系,大家調來調去、升遷來升遷去,有時總是相遇的到,開會或者業務往來,突然遇到以前的老同事也是常見的事情,遇到舊識(不是撕破臉的那種)溝通起來、拜託對方幫忙不是都更好說話了嘛;老長官升官想要培養自己的人馬幕僚,想到你了來挖角,就因此得到一個機會也是有的,公職體系中的人脈並沒有不重要,而這些人脈有時不是逢迎拍馬得到的,而是靠你做好自己的事得到的。至於換過幾個機關,當然就是一種開發潛在人脈的方式。
不只是公職內部的人脈,機關經常互動的非營利組織、智庫、廠商、產業,通常也都是跟你本質的領域相關,如果想要未來有一天改換到民間工作,他們也是不可或缺的人脈。
履歷的部分,就像前面講的,政府機關有很多接觸不同面向的工作的機會,如果你處理過不同類型的業務,在履歷上也可以說服別人你可以辦到那些事、適應力好、學習力好,而所有的一切的累積都不會白費。
相對而言,如果超過十年在同一個機關、甚至一直從事相同工作,要是某天不得已要調動,對方也會擔心你已經僵化,而無法適應新環境了阿。
相關文章:內定到底是怎麼回事?
最常讓大家想走的原因跟「人」常常有關,有些機關存在體制、風氣的根本問題(保守或自由、循規蹈矩或者變化多端、重視禮儀或是平行討論),基本上很難改變,因為那跟機關任務目標、組織中各個人員單位錯綜複雜的歷史因素都有關係;另外就是遇到不適任主管、單位內分工嚴重不均、派系明爭暗鬥,這也是常見的痛苦成因;加上現在選舉因素,政務官往往四年變動一次,換人之後大搬風整肅,加上每政務官風格履歷都不同,不一定是變好變壞,往好處想,是熬個幾年,現在讓你痛苦的長官可能就改朝換代走人了,但也說不定連任、而且原本討厭的人還升官了。
當然還有我上面講的,業務跟個人個性不合、學不到新東西,或者是根本工作量炸到要壓垮你,每天上班都腳步沉重,有些事情勉強不來,就讓大家好聚好散。
趁著7職等以下的時候是最好調動的,開缺多也會被覺得可塑性高,8-9職等偶有開缺,但幾乎都得接受降調,降調對方還會擔心你資歷太高不好掌控;至於若事求人開9職等以上缺,要不是有內定,就會覺得這機關是不是很恐怖所以沒人內陞...,所以商調要趁早阿。
最近有非常多讀者來跟克莉爾分享公職的煩惱,也詢問離職的種種,但大家最大的門檻就是捨不得好不容易考上的公職與穩定的薪水,也擔心離職後不曉得做甚麼。【大家的疑問我都有記住,離職的部分,本來就規劃一定會跟大家分享,但因為每篇文章我都是完全原創自己撰寫,都要花上2-3天,也有很多議題想跟大家分享,拜託給我多點時間嗚嗚嗚嗚嗚嗚!!】
如果很想離開現在的工作,又沒有勇氣辭職,那麼不如試著商調看看吧,畢竟職等、資歷在公職單位中都是共通、累積的,儘管降調、本俸也不會減損,等於沒有太大損失就可以換份工作。
大家一定會想,現任機關累積了不少實蹟,也跟同事、長官有培養一些默契,業務也好不容易熟悉上手,說不定在等個幾年,會有機會升遷,商調不就是捨棄掉現在在原機關的累積嗎?
承接上面說的,趁著職等不高先商調吧,良禽擇木而棲,如果要陞遷,是不是在一個業務你喜歡、機關風氣也不錯、同事好相處的單位比較好呢。如果你是個業務表現可以受到肯定的人,換個機關,也還是很有機會被看到喔!克莉爾自己就有兩次商調後,在一年左右就獲得陞遷的經驗,所以真的不一定有那麼大的影響。
此外,每個機關流動率跟職缺配重都不太一樣,尤其一些大機關,流動率非常高,並不一定需要等那麼久。中央地方特性也不同,在地方政府,7-9的專員通常等同副科長,但在中央機關,一個科就有好幾個專員,都只是承辦人而已,在中央容易拿到非主管升遷機會、而在地方,則是容易得到主管職務,也可以按照個人想晉陞的目標選擇機關。
機關打考績人員是每年12月1日,也就是12月1日當天你在哪個機關服務,就由那個機關打考績,這件事很重要,因此會推導出下列幾個建議。
(1)過調時間建議在年度的上半年,而且越早越好,因為你在新機關工作的時間越趨近1年,就可以跟其他人公平依照表現被評分;如果在下半年商調,大概沒甚麼懸念就是拿乙,這件事也是合情合理,不管你多拚,你在新機關的貢獻時間還是一定比別人低,主管也是要衡量舊同事的感受問題。
(2)如果是在下半年的時間商調,建議過調日期壓在12月1日之後,讓原機關打考績,正常的機關都會衡量您真正的付出給予公平考績;除非你在原機關已經有些因素(例如出了大包、得罪長官、機關是輪流拿甲制當年剛好輪到你拿乙),讓你幾乎確定不會拿到甲等,那麼甚麼時候過調都沒差。
哈哈哈,當然會啊!
可是「沒有定性」到底是一個優點還是缺點呢?如果能說服長官,雖然經歷了不少機關,但我都做得很好,那是不是表示我是一個願意學習、適應力強、樂於挑戰的人呢?有些機關喜歡這樣的人,當然也會有機關喜歡穩定的人,我認為都不一定喔。
不過,確實也不要「太頻繁」商調,我認為在同一個機關待2年以上,算是比較不會被挑出來質疑的,如果有那種1年內就調動的經歷,就會變成負面履歷,通常會被猜測是不是有奇怪的個性、人際相處有狀況、抗壓性過差等....還是避免一下短期太快調動喔。
👍👍想要加強商調速度、面試很緊張、不曉得怎麼回答才加分,可以預約我的模擬面試服務喔➡️模擬面試預約點此
克莉爾自己是完全不會對長官或同事透漏我想商調或正在面試。我自己的理由是:
(1)不想影響大家工作或士氣:就算想走,我還是會好好完成分內工作,所以不希望因為我打算要走,讓主管或同事對我有不同的態度。
(2)保留在現職機關發展空間:商調整個流程是很長的,會耗費好幾個月,這期間說不定現任機關也會有人事異動或者遇到打考績的時候,總不希望因此失去一些機會。如果沒找到缺或是改變心意要留下來也都很自由。
(3)擔心其他同事先走掉我就走不掉:這個想法比較陰險一點,畢竟當機關業務很硬的時候,大家可能都偷偷在面試,那有時就是比誰先下手為強了,畢竟剩下的業務總要有人做,可能就會走不掉了。
不過我也知道很多人會讓主管同事知道自己在找缺,尤其是因為家庭因素一直都有規劃要調動的人,有些則是跟同事關係很好,大家甚麼都會講,有講的話讓主管可以提早有心理準備,不會措手不及,是蠻仁慈的做法;也有一種是透漏自己「再這樣下去就想調走」而想辦法談判業務分工或者內部調動的,這做法是有點風險,想使用的話就要評估一下長官個性跟自己的重要性了。
無論透露不透露都各有理由,這也沒有甚麼對錯,大家還是要評估單位中的氛圍決定喔。
其實觀察跟蒐集之前機關中,提出商調的前人的狀況就會大概得知了,決定因素大概不外乎:長官個性、業務量與人力、商調理由。
克莉爾蠻幸運的,雖然長官都會慰留勸說,但是卻沒有真正被阻擋商調。原則上,我遇過的大部分的主管跟長官,都還是蠻尊重個人的去留決定的,大概就是過調時間的談判問題了;面對慰留與過調的談判不分,我會在面試篇細說。
一般而言,如果提出機關拒絕,會顯得很不人道的理由(例如家庭因素、陞遷機會),那通常長官也不想要當那麼壞的人;時機點也很重要,例如,機關是不是最近有補新人力(有新的肝了)、最近剛走掉很多人(你動作太慢了)、剛好是業務爆炸的時候(求求你留下來)。至於做例行性業務的機關,我認為通常比較容易放人離開,畢竟你的工作替代性較高,頂多是其他人暫時多分一點案子。
商調被擋大概是偶爾會聽到朋友說,通常就是遇到很糟糕的主管的情形,這部分唯一建議,就是找民代幫忙,一個不夠找兩個,不然還有甚麼辦法呢...。
當然有可能。可是我覺得這是一種負面思考,因為你怎麼知道不是越調越好?沒有做出改變,不就永遠不知道答案嗎。
另外,就像我前面講的,我覺得每個機關、每個職位並沒有所謂絕對共通的好與壞,就算一樣忙碌,也可能這個業務對你而言比較有趣或比較有使命感、或者同事之間團隊合作相處融洽。但這些事情,道聽塗說都不會知道,只有自己去了才知道。 想得太多,只是畫地自限。如果你現在過得很好、可以接受,那當然不用強迫自己做出改變;但如果你已經猶豫要辭職、或者為工作憂鬱不堪,那為什麼還要擔心越調越爛的問題呢。
👍👍想要加強商調速度、面試很緊張、不曉得怎麼回答才加分,可以預約我的模擬面試服務喔➡️模擬面試預約點此
這裡是商調的基本問題篇,接下來會繼續跟大家分享商調流程各階段操作及會遇到的問題,另外也會有專篇分享面試的注意事項。
最後我誠摯建議,你生命中每個經歷、遇到的每個人都是累積,我們不曉得何時會跟他人相見,就算有些不愉快的事情,想要離開現在的單位,至少也好好做到交接,與原機關的人好好道別。
還有,中華民國政府比你想像的還要大、還要寬廣,如果在現職機關感覺很痛苦,真的不用把自己吊死在同一根樹上,我們雖然想要做個好人、也盡力做好份內的事,但是不用因此被勒索,就算你覺得你的業務特別,在機關中無法替代、擔心自己走了沒有人接替,相信我,沒有一個機關非要誰不可,他們自己會想到辦法的。
2023年起高普考不考公文了,記得過去當時補習班老師都請大家把整份公文的「格式」背下來,哪邊寫檔號、保存年限、速別,據說現在還是這樣考的公文,這個考試方法真的有任何意義嗎,廢除公文考科真的是讓國家考試前進一大步。
到了考上公務員、上基礎訓練的時候,也會有公文課程,不過基礎訓中公文的教學基本上以文稿別、公文用詞、上下關係稱謂等為主,當然,基礎訓練的課程,絕對是實用也必要知道的事情,但是如何真正寫好一篇公文,卻是幾乎沒有人會明確地教你的事情,大部分的人只能靠著模仿抄襲、以及不斷被主管退件的過程,漸漸磨合出一套方法。
不過,也並非所有公務員都需要自己寫完整的公文,多數受理人民申請業務的單位,通常都已經有例稿、通稿可以使用,不過若業務屬性不是例行業務,而是從事政策規劃的工作等,公文的能力還是不可或缺的。
正文前先廣宣一下,我在2022年12月出版了《公務員工作生存教戰手冊》這本書,內容除了公務員的職場、人際、職涯之外,有大篇幅的工作技巧基本功,包含辦活動、舉辦會議、面對採購、面對責任、了解長官同事想法等等,其中有一個章節叫做「你絕沒上過的公文課」,有更明確、可提供給大家檢視自身公文缺點的五個大架構,還有更偏向實務建議的潛規則,
書中超過七成的內容都是在這個網站找不到的,公文的章節更是完全新寫,在書中提出了與一般公文書完全不同的解析點,私心建議有公文困擾的人可以購書參考。
至於我在網站中留有的幾篇公文相關教學文章公文技巧、公文欄位新手村、公文流程(本文)這三篇,算是自己未臻滿意的舊作;且文官學院2022新編的基礎訓教材《公文撰作解析》針對公文格式及流程已經足夠易懂,感覺自己班門弄斧;只是我的文章敘事較輕鬆,反正內容與書籍均不衝突,這些文章就繼續留在網站中給大家自由免費參考。
反覆被長官退件、清稿修改是很花時間、很讓人感到挫折及煩燥的,加上總是有公文時效在後面追著跑,我們當然希望被退文這件事情越少發生越好,不要在一個案件上耗費太多時間,才能留下時間泡茶聊天。
公文是體制內下對上傳遞資訊的主要工具,原則上簽核過程都有紀錄,核定的公文書面要歸檔,在保存年限內,都是客觀留存的書面證據,善用簽文,讓決策者寫下他的決定之後,基層的業務執行有憑有據、也有釐清、分散責任的證明,不過要先聲明,這件事情是需要一點技巧的(笑),以後會另外寫篇文章跟大家分享(老高語氣)。
基層人員常常未必能夠見到高層長官,但公文也許比你有機會,可能要把每次簽章送陳核的東西,當成個人在機關內部形象履歷吧!錯誤百出的文書,很難讓人相信你有把事情辦好的能力啊。
再者,如果有意升遷,當上主管之後就是要批核別人公文的人了,如果自己寫的公文還邏輯不通、用語用字錯誤,未來要怎麼帶人呢。所以寫好公文絕對能夠提供個人印象分啊!
簽跟函的基本精神其實很像,只是功能和對象不一樣,但為了撰寫方便,我這整篇文章原則上都是以「簽」(或便簽)這種對象為機關內部的格式邏輯來做說明,如果之後讀者還有需要的話,再寫函跟書函的版本囉!
不管是最簡單的「陳閱後存查」、「傳閱同仁知悉」,或者是洋洋灑灑三四頁的簽文,公文最主要的功能就是用書面確認下一步的行動(或做出「不行動」的決定),如果沒有需要行動的事情,通常也沒有公文簽辦的必要。
所以可以說,一份簽案,最先要確認的部分其實是「擬辦」(也就是我下面說的行動方案),那是一份公文成立的目的;至於篇幅最長的「說明」段的最大功能,就是圍繞在最後需要確認的行動事項,提供前因後果、輕重緩急、法規經費、執行困難、協調歷程、優劣分析等關鍵資訊,如果承辦單位已經有很明確的行動方向,那麼,說明中提供的所有資訊,都應該要導向、支持那個結果,並且說服長官你在過程中的所有資訊收集與協調努力,都顯示行動方案可行。
如果是不得已,須提出長官行動事項的不同替代方案(俗稱:甲乙案),那麼指出差異和疑慮的相關資訊就是公文的重心。
再換句話說,如果你提供的資訊,無助或不足以長官理解問題、做出行動決策,或者是看似相關但扯太遠、或是沒有講出重點,偏離行動方案、甚至說明了半天得出來的建議跟擬辦是完全相反的,那這份簽案,就不會成立,也很難得到需要的結論。
簽核公文時,通常也要寫上該份公文的「決行層級」,決行層級的意義不僅僅是讓簽核過程中的長官知道公文最後核決者是誰,對於承辦人而言,其實也是重要的資訊。
我自己在撰寫公文的時候,一定會按照最後決策者的層級,調整撰寫的內容。
原則上,基本的思考是,跟自己越近的主管(例如股長、科長)分配給這份公文的時間越多、對你的業務內容也越了解,他較為在乎事情未來如何落實、而且他願意承擔的責任相對較少,在這層面跟你較為相近;而離自己越遠的長官(例如部長、市長、局長),他每天接觸的資訊量越龐大、越沒有空好好思考一份公文的內容,通常他們對細節、前因後果跟實際業務的操作方式,也越不了解且較不關心,他們較為關心的是成果以及事件呈現在外界的樣貌,以及對外宣稱的政策方向能否實踐。
所以通常越低層級決行的公文簽辦越簡略,是因為事情相對單純、及主管對於業務相對了解;而提供給越高層的長官的公文,通常我都會假設他們對這個案件不太了解,所以需要提供歷程、法規這些參考資訊,但同時,也更要對資訊做刪減或重點節錄,因為他們可能耐心也有限,他們會希望更明確的得到對他而言重要的資訊。
至於怎麼知道高層長官關心甚麼呢,另外的這篇公務員工作的文章有提供一點類似資訊可參考喔。

政府機關是「層級節制」的代表性單位,不曉得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一個組織採用層級化的機制在工作,我覺得其中一個很大的目的,就是篩選及過濾,因為工作量、要面對的事情太多了,而輕重程度、所需要的決策力道、負責任的強度都不一樣。
所以承辦人就是漏斗的開口,每個人會得到龐大組織中一小塊的業務,而在你自己的範圍內,扮演篩選的功能,把資訊的重要性做分類,把必要的資訊往上傳達、把欠缺的重要資訊蒐集補足,如果欠缺關鍵資訊,就要主動去蒐集,例如打電話詢問、查詢相關法規;而一些細節的操作,就要由承辦人來自行負責及處理。
例如:一件要求5月30日前提供全部單位同仁社群媒體帳號的公文。(純瞎掰案例)
「操作細節」(儘管往上陳報,對主管而言也不重要的):你要自己處理的、有空間自己決定的部分,如回復日期(除非你逾期了)、使用甚麼形式跟同仁調查、要求同仁何時回報給你、催資料等
「決策資訊」(主管、決行長官關心的):誰來調查、調查的目的是甚麼、提供資料有無涉及法規(如個資法)或其他疑慮、要或不要把資料提供出去。
以上這樣的拆解,對於資深公務員來講應該是很直覺、架輕就熟的事情,只是大家很少去分辨背後的意義,其實就是在做層級節制的篩選工作,範例雖然簡單,但是這個邏輯也可以使用到更複雜的公文上面的篩選。
先告訴大家最萬用、最基礎、一定可以用的公文絕招就是:參考前案或類似案!
這招就算是資深公務員,也還是很常用喔,尤其在你已經有公職經驗,因為商調、換業務等因素接觸新業務的時候,參考前案可以迅速知道這個案件的操作細節、關鍵資訊,甚至也可先掌握核決者的立場。如果有可以完全套用的案件的話,很多人也會完全照抄前案,克莉爾自己比較ㄍㄟㄍㄠˊ所以都還是會按照自己比較喜歡的寫法修改,簡單說,公文看似制式,其實就算講述一樣的內容,每個人還是都有文句排列組合的空間,寫出來不見得會一模一樣,就像番茄炒蛋每個人炒的味道也不太一樣。
所以我這邊分享一些比較共通的建議,讓你的公文可以更漂亮,而這背後的核心精神,就是前一段的前提思考囉,一樣是以「簽」作為說明的基礎:
有時候會看到整篇都是照來文完全複製貼上,或者把整段法令複製貼上的公文,你可能會想說,咦?有甚麼不對嗎?這樣很完整啊,自己寫的部分越少越好就不會出錯了吧!
但克莉爾覺得,這個公文挺扣分的喔!(嗯,但確實很難說你「寫錯」)
原因一,你完全沒有換位思考,換成是你自己,是不是如果看到來文整篇貼了三四五六個法條,還搞不清楚他要幹嘛就先頭暈腦脹了?那假設你還有一個小時承辦這案件,科長一件看十分鐘,局/處長有多少時間呢?部/市長呢?這些整天跑行程的大忙人,有可能比你更有餘裕消化這一大段、未經整理的資訊或法令嗎?
原因二,你完全沒有做到你身為個漏斗開口,該做的「去除雜訊、挑出重點」,如果覺得來文資訊都很重要無法刪減,幫來文的資訊做條列式的整理,是不是比較漂亮了呢?
原因三,那個...來文你已經附在後面了,一樣的東西看兩次不是挺浪費人生的嗎,如果看完你的重點摘錄,他覺得有需要的話,他會自己去看完整版喔。
嗨~~說穿了如此基本但大家常常忽略喔,善用一下「一(一)1.(1)甲」吧,透過分層,你可以重新組織、編排一下複雜的資訊,把同類的內容彙整在一段;條列的話,還可以把每一段的重點或者標題,先簡短摘錄在最前面,這麼做的好處是,當你的簽文很長、資訊很多,每個長官在乎的事情不一樣,他可以自己先透過標題去找他最想看的、對他而言是關鍵的資訊,不用逐字逐句看到尾。
另外就是條列的標題,建議可以儘量以有文義的文字替換掉沒有文義的文字,有意義的例如「活動名稱、辦理時間、辦理目的、地點」或者「重點摘錄」(例如我這篇文章的文章大綱)。以下圖為例,兩種寫法其實都可以喔,您哪種會覺得比較清楚呢?ps.圖中的”意義”應該改為”文意”比較適當。

克莉爾自己的工作習慣,我會在開始寫之前,把素材先準備好,例如把附在裡面的附件(法條、會議紀錄、前案公文、契約blablabla)先找出來,並且整理,這樣除了工作效率比較快,也可以先比較有邏輯的把事情的邏輯重新做整理或編排、篩選哪些是必要或不必要的資訊。等簽寫好,再幫他們編號就完成了。
嗯,也許看到這邊,有些人會覺得,跟你的主管要求的不一樣,或者覺得就算這麼做了,可能也還是會不斷被退文之類的。
因為公文寫法本身,確實是沒有標準答案的,那跟你的長官的認知與個性當然有絕對性的關係,我只能分享給大家我自己實做起來,還算順利且共通的技巧,就像這篇一開始也提到過的,公文實質上是與長官溝通的工具,所以越複雜的內容,在簽辦過程中就越需要溝通技巧及換位思考。
因為公文的目的是「某種行動或不行動」如果單位內部對於行動方向還不確認的話,這是較需要先與主管溝通的,因為你簽辦中的行動(擬辦)跟單位所要的不同的話,絕對在過程中會遇到很多阻力跟困難。
對於政務官而言,達成頂頭上司的任務使命、選民承諾、維護媒體及民意是最具有重要性的,而對於中間的這些事務官裡,大家的想法則可能形形色色,也不乏擔心自己擔負責任、或被自己的長官苛究的人。
「揣摩上意」聽來狗腿,但「換位思考」本來就是溝通必須,有時長官不停退文又不願意直說,大抵就是裡面有甚麼他簽不下去但又不好意思說出口的疑慮,有時候換個方式或說法、加強一下論述或提供佐證依據去消除那些擔憂,有可能就可以通關囉。而這些多多少少需要一些觀察力,例如這位長官是怎樣的個性、在乎的事情、喜歡的呈現方式是甚麼等等,跟同事討論也是個好方法喔。
如被退文,我又不太了解長官的退文原因的時候,可能可以先跟基層主管(如科股長)詢問,因為有些高層長官是不會直接找承辦人溝通的。或者有機會的話,也可以直接去禮貌地詢問長官希望自己如何調整,並在面談的時候確認對方意思:所以我在這邊改寫成怎樣怎樣,你覺得是否比較呢?
沒想到是這麼消極的結論,但就因為公文的本質是溝通,所以可能也會呈現人與人的關係,那就跟公文寫得好不好不完全相關了。
例如你與長官的互動是否良好啊,你平常是不是就表現得很隨便不可靠啊?主管是不是剛好最近被他的長官噹啊?
然後每個主管長官也是會有各種自己的要求跟習慣,這些事情都是沒有辦法短時間內改變
另外信任是可以累積的,當你對公務的判斷已經足夠讓主管信任的時候,通常公文也會越簽越順利,也會有那種某某簽的案子他就很放心地看過去的時候喔。
完成這篇文章我內心是蠻開心的,至少這是我自己從來也沒有看過的一些內容,只是很多東西並不是自己創造的,可以說是這些年在不同機關、面對不同長官的經驗,希望對大家會有幫助,還有想更詳細知道的地方,也歡迎透過粉專或IG讓我知道!
這個部落格跟大家分享許多公務員工作相關經驗和觀察,但為什麼克莉爾想要、也可以分享這些事情呢,因為我自己也是一個過來人,所以在這篇文章之中,我想先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考公職的心路歷程,以及我在正式擔任公務員之後,發現我原本「以為的公務員生活」跟「真正的公務員生活」最大的落差在哪裡,然後又為什麼在已經好好當了13年公務員之後,選擇辭職。
這篇不小心就寫得好長,雖然想要分成兩篇,但覺得從就職到辭職的因果是環環相扣,我覺得選擇工作有時其實也是在選擇生活、選擇自己要或不要成為哪一些人,而相對地,有時候當你的人生沒有選擇的時候,工作也會沒有甚麼選擇,會這麼瑣碎地講述個人的陳年舊事,是因為工作跟家庭、個性、自我認知、未來追求脫不了干係。然而每個人都只能夠看到別人很表象的部分,我們可能都會想像別人做到甚麼事,是因為他比自己勇敢、自信、有能力,但也許那些勇敢、自信也是慢慢養成而來。
➡️這篇是克莉爾的個人故事喔,如果您是想要看更多有關公務員工作及生活的客觀分析,可以先看這篇關於公職工作真相的文章;關於如果要知道甚麼時候辭職不吃虧、考績、退撫怎麼辦,請看這篇→公務員辭職時候的權益!
➡️我的辭職想法跟心路,也有錄成podcast的版本:apple podcast
➡️我在2023年新的職涯旅程,將會記錄在方格子的「自媒體及職涯筆記」專欄,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到方格子訂閱「自媒體及職涯筆記」專欄唷!
克莉爾是個普通家庭的長女,父親原本是一般上班族,母親是家管,還有兩個年紀小我好幾歲的妹妹,小時候家裡的經濟狀況還可以,不過大概高中的時候,父親失業了,家中積蓄拿去嘗試著幾次創業,也都沒有理想的結果。
高中畢業,母親告訴我當時連家裡的開銷,有時都要靠親戚的接濟,因此可能沒有辦法供應我上大學的生活費。因此剛考上台大的那年暑假,我開始第一份工作,2004年超商68元的時薪,竟然是當時全家唯一的收入。
在這樣的情形下,我開始了大學生活,學費當然是用就學貸款,住的是一學期費用只要4600元的學校舊宿舍,每天餐費100元,中午在學校自助餐夾30元的菜,晚上在宿舍用電磁爐煮個麵條甚麼的、吃公館汀洲路20元三個的紅豆餅或水煎包。我兼家教、在補習班跟租書店打工,也做過各式各樣的臨時打工貼補生活費,凡舉甚麼發傳單、填問卷、電訪、臨時演員、外燴服務生都做過。
我很早就知道我並不可能像許多的台大同學一樣,在畢業之後繼續就讀研究所甚至出國深造,我也不考慮任何看似有趣但不確定能賺多少錢的職業,幾經考量之後,我從大三升大四的時候,開始上補習班準備公務員高普考。
開始準備公務員高普考,一部分是基於家人的建議,一部分也是我不太確定畢業之後要幹甚麼,當時的考量點主要是:
經濟系同學進入金融業工作是蠻普遍的選項,不過我自己一直以來對於財管、投資、金融等科目都興趣缺缺,反而我比較喜歡政治、社會、文學等領域,但我卻沒有很積極地想要做甚麼或特別擅長甚麼,我一直認為我是一個「沒有夢想的人」。
除了擅長考試,大學時代的我並不認為自己有甚麼其他的特長,而且我的英文能力比起同儕算是平庸至極,所以我想避免需要使用外語的工作;另外,高考經建行政的考科和我大學本系的必修科目幾乎完全重疊,投入考試相對容易準備且具有優勢。
相關文章:訂出你的國考停損點
就在大四畢業、參加國考的幾個月前,我父親因病過世,我家剩下沒有就業經驗的媽媽、正要上高中的二妹與還在念國小的小妹,以及終於讀完大學的我。因此我需要一份起薪就能夠支持全家基本生活的穩定工作,風險與波動越低越好。
當時我覺得自己沒有甚麼野心,但我並沒有甚麼想要賺大錢的幻想跟慾望,22歲當然也不是想要投注大量心力在工作上的年紀,也不想要從工作實現自我甚麼的,當時覺得只要有一份準時上下班的工作,讓我在上班之餘,還有個人時間可以看自己喜歡的書、談談戀愛之類的就好了。
當時選擇公職的理由與想像在2008年當時(畢業即遇到全球金融海嘯的一屆!)的環境、我只有大學學歷這些前提下,初任公務員的薪資水平和工作狀況,確實大部分符合了我的要求,我是感謝這份工作的,高考的起薪仍比一般大學生起薪高,這份工作毫不受影響金融海嘯的影響,幫助我支應家庭所需開銷。
擔任公務員的前3年我主要在市政府的公司/工商登記單位,因為主要是例行性的業務,收來的案件幾乎當天都可以辦完,加班的次數屈指可數,下班了也反正就是約會或者看劇,生活如預期的平靜無波瀾,不過第一線接觸民眾蠻常讓我不耐煩,審查業務千篇一律,做了一兩年之後就開始感覺無趣,於是就調回台中。
在台中誤打誤撞進入交通局,處理跟捷運有關的業務,這算是全然沒有接觸過的全新領域,對我來說非常有趣、很有挑戰性,也很幸運遇到很敢用人的長官,所以我在27歲就當了一個小小的七職等主管,而且是在幾乎都是男性主管為主的交通領域,當然期間有挫折,但也獲得不少成就感。也是在這個時期,我比較清晰地看到自己身為一個工作者、社會人的樣貌,知道自己在工作上的優勢與缺陷,但同時對自己的能力也多了一點點自信。
雖然有了主管加給,不過當時月薪實領才5萬元出頭,年薪還不到80萬元,但我除了要支付家裡的房貸、水電雜支等花銷,還要給2萬多元的孝親生活費,再加上各種稅費、保險等等哩哩叩叩,幾乎是存不到錢的狀態。我母親2015年罹癌動手術時,是親戚資助手術費用,但自己付住院費的時候就讓存款全部見底,這種抓襟見肘的感覺真的很卑微,我甚至一氣之下跑去區公所申請中低收入戶(不過最後沒有通過)。
那時候聽到跟我一樣大學畢業即出社會工作的閨密,在金融業年薪已經有百餘萬了,當時是第一次意識到公務員工作在報酬上的侷限以及對個人成長的諸多限制,可是雖然興起了「不如去民間工作」的念頭,打開104也根本沒有頭緒要做甚麼事情、可以做甚麼事情,也不知道只有在政府的工作經驗的自己,到底有誰會願意雇用,何況孝親費還是要繼續支付,我根本沒有待業一兩個月或者嘗試新工作的本錢,這段時間我也不斷胡亂進修,想知道可不可以增添些甚麼,撫平彷彿停滯的發展。
後來當然沒有在這時候就辭職,而是抱持著外派的美好幻想(有加給+從來沒有在海外生活過的幻想),我在2016年到了僑委會,這是一個非常特殊的機關(又是另外一段故事)最後在僑委會我只待了一年左右,就調到經濟部。
好奇僑委會的工作嗎?我有一集podcast在聊這個唷:EP6 公務員如何得到外派機會&神秘的僑委會
相關文章:公務員在職進修的策略
經濟部是我待最久的一個機關,相對於僑委會的工作彷彿走進龍宮般五十年如一日,經濟部是一個非常活在當下的部會,步調快速,永遠都有新鮮的工作、充滿花樣的業務與達成不了的政策目標,幾乎很少讓人感覺千篇一律或與時代脫節,組織效率高、主管同事也大多理性能溝通,儘管看似要進入某種長久穩定的工作平衡了,但我卻始終沒有放棄離開公職的想法,所以原本是打算等到公職年資滿15年的時候,再做辭職,而在這之前就利用公務員的身分,進修研究所、學分班。可是這個如意算盤打得雖響,2020年,疫情來了,而這幾乎完全改變了工作的樣子,也讓我從那時候開始評估辭職可能性。
相關文章:辭職前我如何評估財務問題
在2022年決定辭職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的結果,跟大家分享我自己辭職的思考點:
可能是個人的能力與體力的局限吧,疫情之後的忙碌工作讓我根本沒有感受生活、陪伴家人朋友的餘裕,很多個人的學習也都無法深入,沒有時間心情寫作閱讀遑論旅行,如果不完全脫離工作的話,就算再過三年,我應該也還是沒有辦法準備好不當公務員之後可以做的事情。
而且從大學開始就在工作,加上公務員是一份一旦開始工作,除了春節的長假以外,沒有任何轉換期的工作,就算從A機關商調到B機關,中間也不會有任何一天的間隔,前一次放10天以上的長假,已經是十幾年前等高考放榜的時候了,無論身心都很想要有個休息、沉澱跟轉換的機會。
這時候我已經超過35歲了,很慶幸的是還沒有婚姻、小孩的束縛,不過這年紀轉換工作難免有利有弊,畢竟已經不是白紙一樣的新鮮人了,這時候不嘗試,可能就再也離不開了。
相關文章:2022年總結,辭職為我帶來的價值
對我而言「認同自己正在做的事情」還是蠻重要的,在服務性的單位比較少覺得自己的工作沒有意義(因為民眾就是有這些例行業務的需要),但是在政策性單位,時不時冒出這種念頭:
這樣做是真的有效益的嗎?
這件事的處理方法是這樣嗎?
國家需要花這麼多預算在這件事上嗎?
這對人民而言是重要的嗎?
目標太過龐大了,這是不可能完成的?
當越來越多這種疑問積滿心頭,難免漸漸懷疑對自己正在做的事情,而成就感及認同感對我來講一直是工作中重要的部分,如果失去這個部分,很難有熱情在忙碌中撐下去。
相關文章:看我談談疫情為何累死公務員
疫情之後政府工作越來越瘋狂,越來越多必要、非必要的業務,需要面對的民眾的數量越來越龐大,加上已經累積兩年的壓力與疲勞、每天都可能會有突發狀況的工作環境,看不到盡頭的絕望,讓工作上班變得麻木又沮喪。
當然一定會面臨到升遷,然而就算未來花十幾二十年的時間,成為科長、專門委員、組長….,但是看看長官們的工作與生活,好像也並沒有感覺到嚮往,而距離65歲可以領月退俸,還有30年的時間呢…。
其實辭職前後也有很多朋友、同事詢問我為何不調到其他機關就好,甚至也有一些舊雨長官來挖角。但事實上我已經在5個機關工作過了,各自的業務性質也都不太一樣,然而現在政府工作其實有些共通結構性的問題,我不認為換一個機關就會有很大的改善。
年資尚淺的公務員朋友,我還是很建議商調多看看歷練喔!克莉爾介紹商調的相關文章可以看看下面⬇️⬇️⬇️
我不是討厭工作的人,也常常有些自己的想法,我個性有些獨來獨往,然而在龐大的組織裡面工作,其實「個人性」是很不重要的事情,偶爾也會跟上面的想法有所衝突(可以參考這篇適合公務員的評估)。
在組織工作的時候,我們都很習慣「有限度的做事」,畢竟就算做得超好,薪水也是一樣而已,我們很少把一件事情投注全部精力、完成到自己最理想、最喜歡的樣子,多半會選擇有限度的投入,做出一個「還可以」的東西就好,而久而久之,好像也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了。
花了十三年的時間跟體制磨合,然而心底那種追求自由的嚮往,好像已經無法按耐住了。
好奇這部分的人,可以看其他篇關於我思考自己工作與人生的文章—離職深層原因大解析:1.甚麼限制了自己 2.職涯探索的價值
分享我自己從事公職到辭職的心路歷程,倒不是為了推廣別人離職,反而正是因為辭職的人在公職體系裏面人數不多,往往也都被覺得是需要比較多的勇氣和決心才能做下這個決定,所以克莉爾才會想要說出自己的經驗,也希望可以給有需要的人參考,做出你自己覺得舒適的選擇,畢竟每個人都是不一樣的,只有你自己知道你的處境、需求,只有你自己能夠去探索你的能力、個性,只有你自己能夠決定你要變成甚麼樣的人,並為此付出相應的努力。
2023年我也即將邁向新的階段,對於職涯規劃、自己的轉職歷程及自媒體以來的所有心得,將會記錄在方格子的「自媒體及職涯筆記」專欄,對此感興趣的人,可以到方格子訂閱「自媒體及職涯筆記」專欄唷!
好奇公務員辭職的你,是否也在人生的抉擇點呢?
公教體系的薪資福利結構確實跟一般勞工不太一樣,整體而言,我並不認為公務員的薪資福利比民間好太多,事實上可能各佔勝場,一切端視你的機會成本而定,這篇文章並非鉅細靡遺地講述公務員薪資、福利的具體內容,而是把大部分在職人員用得到、在意、較有感的薪資報酬,做一點統整性的概略介紹,提供尚未擔任公務員的人,可以有比較具體的想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