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 of Contents
從2020年1月底疫情爆發開始,已經有2年多的時間了,我因為在2022年辭職,而有了一些時間上的餘裕,又因為一些因緣際會,因此在2022年6月底到7月中,到了義大利中南部觀光,之後又到新加坡旅遊,在海外度過了3個禮拜的時間。
陸續更新→2022年義大利遊記(羅馬波特賽跳蚤市場、南義大利龐貝古城)、2022年新加坡遊記
這次旅行,除了是我第一次到歐洲旅行,也是在疫情爆發之後,第一次出國旅行,我想應該也很多人都2、3年以上沒有出國了吧!推測台灣在2022年下半年也許有機會一部分恢復海外旅遊的市場,所以這篇就想身先士卒分享一下疫情與國外旅遊的重點。
這次旅行,因為不幸在海外確診,得到了一段錢包流血、鼻孔流水、眼睛流淚的經驗,也算是因此對不同國家之間,對待疫情的因應態度有更深體悟,也對一些指揮中心的政策的影響看得更清楚。
評估可否出國旅遊?與國外旅遊相關的疫情政策是哪些?影響是甚麼?
其實就算是現在出國觀光,也完全是可行的喔,在2022年的上半年,許多國家儘管仍然不斷有新增感染案例,但已經決定開放國境,讓國人與國際旅人自由行動,所以在這些國家中,觀光市場已經逐漸回溫了,這次前往的義大利與新加坡,就在這樣的範圍內。
所以簡單的說,只要有些時間彈性跟金錢的餘裕並且願意承擔一些多餘的風險,那麼現在其實就有很多國家可以去了,而且到了當地是完全自由行動,不受隔離或控管,所以目前大部分對於出國的障礙,都是台灣本身設下來的規定。
可不可以出國?可以去哪些國家?與國外旅遊相關的疫情政策是哪些?影響是甚麼?
基本上要注意的就是,簽證、防疫證明跟隔離這幾個面向,務必要查的是打算前往的國家(影響你可不可以去)、以及台灣現行的規定(影響到你回不回得來)。
查國外的入境規定容易得多,最簡單的查詢方式,只要以google查詢「想去的國名+入境」,通常第一筆就會是外交部領事事務局的網頁了,外交部在各國疫情政策及入境規定的資訊上,都有即時更新彙整,蠻完善清楚的,大家也可以從外交部官網—領務消息的資訊看到世界各國對疫情的最新措施。反而是台灣自己國內的規定非常複雜,因為每次政策改動都是改一點點,直接用搜尋的需要很要注意你查到是不是最新的資訊,這一直是蠻困擾大家的地方。
亞洲國家如中國、日韓及我國相對於歐美國家,對待疫情還是較為緊張,台灣儘管宣稱要走向與病毒共存的生活,然而相較之下,至今對於疫情的措施還是明顯相當多且複雜的,而這些政策其實是隨時在變化,所以建議大家出國前還是要確認一下國內政策,然後出國之後也不時看一下疾管家,因為出國期間也可能遇到政策變動。
簽證
因應疫情,很多國家的簽證模式較疫情前有所不同,例如原本免簽證改成要落地簽證、或者如日本目前觀光簽證只能申請旅行團體簽證,還不願意接受自由行觀光客等。
因應疫情需檢驗的文件和是否須隔離,各國大概分成幾種類型
• 只要有打滿疫苗,就可入境不須隔離:如歐洲各國、美國、東南亞各國。這種國家基本上就是已經對外開放了,所以在前往這些國家的觀光行動上,已經跟疫情前的時候是差不多的了。入境之前,只要去線上申請「數位新冠病毒健康證明」,在搭機及入關的時候,給相關人員檢查就可以了。
• 持有PCR陰性報告(各國規定搭機2或3日前不等),入境後就不需隔離:例如經常當成轉機點的杜拜、日韓等,仍要提供檢驗陰性報告,但只要陰性,就可以入境也不用隔離。
• 持有PCR陰性報告(各國規定搭機2或3日前不等),入境後需隔離:如現在其他國籍的人要來台灣的話,目前還是需要2日前的PCR陰性報告,入境之後也需要隔離3+4天,與世界各國比起來我國仍是相對嚴格。
• 不需要持有PCR陰性報告,但入境後需要隔離:如2022年7月14日後,台灣國民、永久居留身分者入台不須陰性報告,但需要3+4天的隔離;這個意思是說,現在儘管在海外確診,你還是可以回國,不會被困在國外!而隔離3天後,若是快篩陰性,也可出外工作,這已經把出國的成本又再降低不少了。
• 此外,有些國家要求需要旅遊保險才能入境。
※此文撰寫於2022年7月,所載可能不會是最新防疫規定,最新防疫規定仍請按照指揮中心、疾管署相關資訊。
入境人數控管
像我國就有執行入境人數控管,這最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航班的選擇跟票價。
以前完全沒有意識到這個人數控管的影響有多大,而是我在原訂回國日期前確診了,想要改機票卻完全沒有回國的機票可以改,原本的航空公司竟然要將近1個月後才有票可以改,我才意識到入境人數控管的影響,就是你的行程變動的空間變得很小、而且可能成本代價相當高昂;所以一旦指揮中心宣布放寬入境人數,那也同時代表著可能可以有較多航班的選擇及較合理的票價了。
疫情時期出國的風險與成本
昂貴的機票、較少的航班選擇及行程彈性
如我前面所說的,如我國有限制入境人數、或者有些國家觀光簽證停發等等,進出的航班就比較少,所以機票票價變動很大,在轉機、航空公司上,常常也沒有甚麼選擇,這次買到義大利的機票,就比疫情前的平均價格還要貴上不少,當然跟國際油價跟國際性的通膨這些因素也有關係。
另外就是航班較少也意味著,如果是行程突然需要變動的時候,可能代價高昂,甚至根本買不到票;例如我想從義大利找飛回亞洲的單程票,要不是非常貴,就是轉機方式讓人非常痛苦。
我原本完全沒有預想到我會有這麼大的行程變動需求,但這次出國三個禮拜,真的讓我完全體會到計畫趕不上變化的意義。所以提醒大家,航班跟行程的欠缺彈性,絕對是疫情下出國的風險之一。
因應疫情發展,外國或我國邊境政策突然變動的風險
基本上各國從2022年開始,大部分都是逐漸放寬發展,除了中國大陸的進入跟移動仍然非常困難之外。台灣國內的政策現在也還是異動非常頻繁的,理論上整體是朝著放寬的方向前進,但也不好說會不會有甚麼突發因素,讓政策突然又變得嚴格。這就有可能導致卡在國外的某個地方或回不了國、臨時需要尋找檢測場所之類的狀況發生。
出國在海外染疫的風險
這次去地無論義大利或新加坡對於染疫者都沒有特殊的限制或控管,這優點是好在就算染疫,也不會在國外白白花費旅館費用只被關在住宿地點好幾天,只要身體感覺還好,都可以自由出門走不會被限制,但恐怖的是不曉得路上有多少得病的人到處走。
基本上歐美國家看來現在路上都沒甚麼人戴口罩了,但並不代表他們都是很健康的,因為這樣的國家通常也不執行染疫的隔離,而且歐美國家也沒有人像台灣這樣瘋狂愛用酒精消毒的,倒不如說就是大家完全不管了,甚麼人都會上街,因此染疫風險還是挺高的。義大利觀光景地的旅客都回流了,到處人都非常多且擁擠;去到新加坡,則是在青年旅館就有某床的人猛咳嗽三天,我猜測高機率是covid,但旅館也不會把他趕出去。
在國外生病還是蠻擔心的,例如發展成重症或者需要求診的時候,花費就非常高昂了。慶幸我自己的症狀是很一般,喉嚨開始微微的疼痛2天之後大概喉嚨劇痛3天,之後就逐漸好轉,中間也有搭配流鼻水、乾咳、疲憊感,我從台灣有帶了一些喉嚨消炎片及止痛藥,吃完之後在當地藥局購買了阿斯匹靈跟喉糖,從最一開始有點症狀算起,大概只一個禮拜左右症狀就和緩了。
旅遊保險的承保範圍限縮,可能無法獲得理賠的風險
6月的時候查詢,幾乎所有保險公司的旅遊不便險都停售了,只有旅遊平安險可以保,但很多保險公司恐不理賠確診造成的醫療損失,所以有可能發生了跟疫情相關的醫療費用,平安險無法出險,必須自己承擔損失。
中文旅遊服務、中文導覽的欠缺
這次發現像一些有中文客服的平台如klook、kkday的歐洲行程或票券都停售了,在義大利當地也幾乎大多數景點都沒有中文的行程或中文導遊,我不曉得這是疫情前就這樣,或者是有受到疫情很大的影響,因為整個義大利的亞洲旅客人數真的蠻少的,多數旅遊資源需要靠英文取得。
回國之後看我國防疫政策配套措施的不協調之處
在國外旅行二十幾天到後來,我有一度憂心過「完了,好像已經快忘記當公務員的感覺了,回去之後公職部落格還能進行下去嗎」,但落地之後,在機場沿路看到厭世的檢疫官跟忙得焦頭爛額的檢疫工作人員們,所有過往的記憶就都回流了。
說實話,在國內批評指揮中心或疫情政策非常危險,然而也必須說,這些「不能批評」以及疫情以來許多幾乎未經溝通的、只有大綱、沒有執行細節的top-down政策,頻繁修改但並不協調的政策及配套措施,就是我在辭職之前,對於政府工作痛苦又失望的回憶之一。(相關文章:現代公務員的壓力)
而這次旅行後,從抵達桃園機場一直到回到家門執行隔離、接受里幹事每天的morning call關懷,都讓我不斷又想起那些政策不協調感,與國外比較之後,也覺得我們的公務員真的會因為國內的政治因素、不明確的政策指令,而被許多根本不必要的工作給累死。
疫情政策變動的邏輯不明確,與執行面各環節之間的落差未能彌平
許多規定之間存在奇怪的不協調性,例如,在國內只要快篩陽性/陰性就可被認定確診/康復,但從國外回來,卻需要看PCR檢測報告(7月14日後國人已經不需要檢附),這是確診認定方式的不平等與不協調。
又例如7月14日後國人不需要PCR檢測就可以入境,以這次出國去的國家為例,不看搭機前PCR檢測就可以入境的國家,就是入境後可以自由活動、也不需要在當地額外檢測的國家;而我國現在在機場入境後每個人都需要做唾液採檢,且不管有沒有檢測陽性,都需要隔離3+4天,如果不管檢測結果為何都是隔離一樣天數,那又何必耗費人力跟物力做重新檢測?
另外又例如,現在在國內如確診,距發病日或採檢日已達7天,無須採檢直接解隔,只要自主健康管理就可以,而我有在國外確診,回國的時候,離陽性採檢日已經超過7天,家用快篩也是陰性,還是需要3+4天的隔離,為何同樣的事情,會因為在國外、國內發生有所差異呢?
入境前需要填寫的「入境檢疫系統」,問項也跟當下的入境檢疫規定脫鉤,沒能幫現場的檢疫官很好的篩選出需要特別關注的人,反而造成現場反覆確認浪費時間的情形。
我國的防疫措施,經常是一開始所有能做的事情通通都做,然後放寬的時候在東一件西一件放寬,但這些事情之中邏輯不見得一致,而這些「改一半」的差別待遇措施,會讓人對規定目的跟內容很混淆,無論遵循或執行面上,也都造成困擾。
耗費公務人力、政府預算、檢疫能量,但對防疫的直接效益未被評估
很多作為比起真實的防疫效果,更像是在刷政府的存在感,例如回國之後前三天,里幹事的電話關懷、寄送防疫大禮包、指揮中心的簡訊回傳,當然我非常感謝住處里幹事的親切客氣,在周末仍然要不辭勞苦的工作,但說實話這些東西,對我而言毫無需要,只是增加公務體系的工作量跟政府花費而已,除了告訴民眾「政府關心你」之外,我也想不出來對於防疫的具體幫助在哪裡。
在桃園機場,關卡一層一層,人工入境檢疫、行李消毒、唾液採檢、防疫計程車,人多時都要排隊,入關增加大約1.5小時的時間,然而這麼多人物力的投入,對於防疫真正帶來的效益,真的有成比例嗎?
例如,從國外入境需要搭乘防疫計程車,因為每台車跟搭乘者都有登錄,原意應該是最早之前國內疫情還在控制內,想要抓出境外感染的傳染鏈跟源頭,但現在國內已經不再追蹤感染源,原意是為了抓感染源的措施,似乎就沒有牢抓不放的必要性(當然他們會說是為了甚麼甚麼病毒株),為了防疫計程車,政府還要補助乘客搭乘費用、現場還有工作人員列印表單、確認乘客跟車號,然後計程車有限,因此排隊等車就等了30分鐘;當然我還得感謝政府補助跟現場辛苦的工作人員,專車把我送到家門只花了1,000元,但沒有這些繁雜流程與控管的話,我也許會選擇花200元搭乘客運或機場捷運,再慢慢拖行李走回家,這個過程我控怕未必會加重國家的疫情幾分,但可以卻節省掉行政部門調度計程車、現場作業、及後續補助的金錢及人力。
經濟與防疫的兩難?人身自由與政府照護的兩難?
自己算是從疫情爆發一開始,就有參與到疫情相關工作的人,前兩年還做了紓困的政策,第一線看到政府為了疫情投入了多少人力跟物力、耗費多少心力在上面,當然這些過敏與積極,確實為台灣帶來長達兩年的緩衝期,至少足以讓多數的人打上疫苗。
但為此,無論政府部門或民間,都付出了極大的成本,國外觀旅產業鏈的業者或者倒閉,又或者長期接受政府的補助,政府人力吃緊、從防疫到紓困耗費的大量預算,至今無人也無法去評估耗費的成本與帶來的成果是否值得,鮮少有人討論哪些事情是必要、哪些事情是非必要。
前面提到,歐洲的日常生活及觀光等似乎已經幾乎擺脫了疫情的控制,至少政府看似已不為此特別多做太多的事,當然他們仍然持續地有染病人數,疫情並未停止下來,然而努力到處消毒、耗費大量人物力做出各種防疫措施、訂出一大堆繁雜指引規定的我國,多做的那些事情,也似乎沒有為染疫比例帶來很顯著的幫助,用家用快篩發現陽性的人,如果有重要的工作或行程,仍然會選擇不做通報而繼續他的工作或生活,基本上除非是在家隔離沒甚麼成本的人,才會願意通報;我去了觀光客密集的地方旅遊而染上covid,但同時間也有親友只是正常工作生活也在國內染疫,所以到頭來或許不管國內跟國外還是一樣的。
在解封國家內,或許民眾必須自己承擔日常生活中的染疫風險,但也已經歡喜迎接觀光收入的回流,多數時候可以過著幾乎與疫情前無異的自由生活,另一個極端當然就是以清零為目標,付出高昂的社會代價、及高度剝奪人民行動自由的中國大陸。我國又或其他的東亞國家,看似仍嘗試在兩者之間搖擺,試圖取得中間平衡點,然而疫情發展至今已經超過兩年半,也許漸漸並不難以抉擇了。